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

2019提起菜籃生產者講座參與筆記:提起菜籃,找回社員自主

【作者】文|陳淑容
【作者介紹】新竹分社新竹站社員


我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社齡十年以上的社員,合作社是我們家主要的日常採買與餐食的處所,感謝新竹分社規劃行程、提供交通,讓全家可以在1110日這天前往圓山花博會場共襄盛舉。


找回兒時記憶的醬油味─民生醬油


民生醬油食品廠負責人鄭惠民提到為了找回小時候醬油的味道,用較高收購青仁黑豆請農民種植, 以確保原料來源無虞。他細說麴的養成、各種不同麴種的作用、乾式與濕式發酵的差別,每個環節都是一門浩大的學問,牽動著我們的味蕾與古早的記憶。最後,他從本土黑豆契作-釀造醬油出發,拋出攸關農地保存及雜糧復耕的大哉問。

圖一:黑豆幼苗,燃起了本土醬油與雜糧復耕的火種



在多元生態環境中種植的自然甜蔬菜

來自尖石鄉司馬庫斯的蔬菜生產者林新民,夢想著可以種出自然甜的菜,他結合泰雅族人的傳統智慧與國際生態主張趨勢,以歐洲複合式林業為鑑,提出尖石鄉高山農園、梯田等多元生態圖景。他說:野地花草是友善環境的見證;比如不起眼的蘆葦花是秋冬蜜蜂蛋白質的主要來源,保留像蘆葦這樣的野地花草正是蜜蜂復育之道;他以部落傳說為例,指出攀木蜥蜴肥大會帶來豐收;乾瘦則是欠收,傳遞生態保育的重要性。林新民很驕傲地說,加入合作社,實施友善耕作讓部落青年回流,大家努力生產食物並實踐夢想。


與自然萬物共生存的魚塭

水產生產者鰻鄉企業負責人邱經堯透過「一個魚池就是一個地球」,訴說一則微生態系的故事。從嘉義布袋這個河與海、淡鹹水交界的獨特生態地域出發,他說:「養魚先養水,養水先養土。」水中魚蝦類的生長與其汙染、密度、餌料各個環節息息相關。各種物相、藻相、菌相彼此牽引,創造出一個多元、豐富的生態環境。邱經堯投影出一張野狗在魚塭上開心玩水的照片,後方則是點點的白鷺鷥林,他驕傲地說:「這片魚塭二十年不用藥,岸上有草、林邊有樹、樹上有鳥,養育了池中的魚、蝦與蟹。」他的養殖水產以自然方法捕抓,不電魚、不綁魚,全魚利用,構成和諧有機的生態系統。
圖二:以消費作為實踐的虱目魚全魚利用看板

 吃非基改飼料長大的雞─江森雞肉

勇往直前的養雞人江振德在21年前投入養雞事業,他訴說把合作社7萬多名會員當作品檢人員,戰戰兢兢提供最好雞肉的心路歷程。山上的雞場空氣清新,沒有排遺氣味,享受充裕空間與多元環境的雞隻自然健康開心。他的雄心壯志是3年前設立了非基改飼料生產線,現在更以「善糧雞」打響招牌,也是我們家餐桌的常客。
圖三:為了一顆蛋,設立一條非基改飼料生產線

 以友善耕作守護土地的農場

什麼人願意在1131公頃的亞洲第二大人工溼地中闢築墾荒?在鰲鼓溼地中占地約20公頃的看天田農場看似微不足道,但就像農場負責人郭明賢說的,以「死豬佔砧」的精神來抵抗開發計畫,守住一片土地就是一份希望。他說:「效益不是快,是用心;效益不是快,是安全;效益不是快,是完美。」耕作與手作,映照了65歲阿公的愛、希望與堅持。
圖四:看天田毛豆,是濕地保護行動,也是阿公對孫子的疼愛

主(煮)婦(夫)的力量可以有多大?生產與消費者如何打破資本主義的界線,透過共同購買找回食物最原始的味道?在這場接力講座後,我思考著這樣的課題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共同購買、合作找幸福

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