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錄/利珠
地點/主婦聯盟三葉站
講者/湧升海洋 徐老闆
講者/湧升海洋 徐老闆
濫捕讓全球漁業資源枯竭,2006年12月,由加拿大Dalhousie大學的Boris Worm所領導的團隊計算出來,若人類過漁(過度補撈)、污染和環境破壞繼續維持現有節奏,那麼現今最常捕撈的物種,可能在2048年消失。因此,國際紛紛祭出各項政策,限制漁期與漁獲量,希望達成永續經營管理的目標。「慢魚運動(Slow Fish)」是從食物來源的觀點正視漁業環境問題,源於2003 年義大利人馬蘭戈尼所推動,並擴散到歐洲、美國、加拿大、北非及加勒比海諸國。不是禁止人們捕魚,是要縮短消費者與漁民的距離,瞭解魚從哪來?如何去撈捕?漁夫是怎樣的人?海洋環境如何?還有該如何去食用海鮮?希望消費者在吃海鮮時,不忘守護海洋。
延續「慢活」的簡約精神,「慢魚運動」宣傳購買海鮮時,應以在地當季的物種優先,少買越洋的昂貴與稀有物種,以養生健康為訴求,而不是滿足口腹之慾。每種魚的產季和產地都不同,瞭解漁獲時間,知道來源及數量,才能在買魚時做對選擇,產生保護海洋的效果。這就是合作社共同購買所強調的「消費的力量」。
考考你:(1) 過年餐桌上象徵「昌盛」的白鯧大多是從哪裡進口?(2) 號稱「烏金」的烏魚子,野生魚卵大部份從哪裡取得?
******************
解答:
(1) 印度。因為台灣白鯧魚獲量從2000年的440萬公斤,至2016年只剩30萬公斤。
(2) 中國大陸。每年冬天烏魚從北往南洄游到台灣前,大陸漁民已從遼東半島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到福建攔截,然後以1/3的價格賣給台灣。
******************
讓湧升海洋的老闆徐承堉先生帶領大家認識餐桌上的魚-讓你知道魚的生活型態,水產品的撈補方式與保鮮方法,看結構圖知道魚刺的分布狀況。上完課大人小孩就學會輕鬆剔除魚刺,課後料理教作,更帶大家享受超美味的魚,記得今天回家要買包魚,和家人一同分享課程滿滿的收獲!
先來說說鯖科家族的鰆魚吧!
- 鰆魚屬鯖科(背藍腹白),大多是中大型迴游魚類,從溫帶到熱帶都有分佈,洄游速度很快(最快100km,和獵豹一樣快),有滿口的利牙(撕咬),是一種兇猛的掠食性魚類。鯖科魚類全球約有14屬48種,台灣約產14屬20種。
- 「鰆魚」命名本身就有著春天的意涵,「春天的魚」因準備產卵,肉質特別鮮美外,還有就是春天大型魚種會到岸邊淺水區產卵,漁民較容易捕撈到深海魚和大型魚。冬季的台灣海峽因為季風來襲,沿岸水溫相對降低,許多魚類趁此季節加緊攝食儲藏能量,除為春季繁殖期做準備外,也為冬季來臨加緊積蓄脂肪。
鰆魚是春天的魚,那麼烏尾冬就是冬天的魚囉?
Ans:No, 夏天的魚。
烏尾冬是一種泛稱,指的是烏尾鮗科的魚,最常見的應該是雙帶烏尾冬。主要棲息於沿岸較深的瀉湖或礁石區陡坡外圍海域,性喜大群洄游於中層水域,游泳速度快且時間持久。屬日行性魚類,晝間在水層間覓食浮游動物,夜間則於礁體間具有遮蔽性的地方休息。
台灣常見的食用鰆魚。
馬鮫屬:
- 康氏馬加鰆(土魠)240cm。
- 日本馬加鰆(正馬加或正馬鮫)100cm。
- 高麗馬加鰆(闊腹)150cm。
- 中華馬加鰆(疏齒)218cm。
- 台灣馬加鰆(白腹)76cm
裸鰆屬: 裸鰆(大疏齒) 248cm。
齒鰆屬: 東方齒鰆(煙仔虎)102cm。鰆魚在日本是出世魚,每一階段口感及買賣價錢都不一樣。
『出世魚(しゅっせうお)』是什麼魚?
日文的出世是晉升、成功的意思,所以出世魚是指會晉升的魚。在日本,魚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名稱跟價值,因此以不同的名稱出售。隨著成長名稱變更的出世魚,除了鰤魚和沙丁魚以外,還有鱸魚和烏魚等。也有些魚,例如鰶魚,它的身價是愈來愈低,因此不被稱為出世魚。另外如鮪魚,雖然在不同的階段,不同的大小,都有不同的名稱,但也不算是出世魚,因為無論大小,鮪魚始終是鮪魚。
鰆在日本不同地區、不同成長階段有不同的名字,是一種出世魚,比如在西日本,1公斤以下稱為サゴシ(sagoshi),1公斤以上才可以稱為サワラ(sawara)。
你知道小管、小卷、中卷和透抽其實都是同一種生物嗎?
其實牠們都是泛指頭足綱-管魷目-閉眼亞目-鎖管科的品種,「鎖管」二字是指「閉眼亞目」的眼睛上有著透明覆膜而有「鎖」字由來。台灣主要產量最多的兩種鎖管為劍尖槍魷、中國槍魷,這兩種鎖管的平均壽命都不到一年,成長速度驚人,若食物來源充足時,只需七個月就可茁壯成30公分的「透抽」。一般俗稱的「小卷」,其實都只是剛出生兩三個月內的鎖管,而「小卷干貝醬」中的小卷,則是出生未滿一個月的鎖管。
明太子vs 烏魚子
(1) 明太子與たらこ是同一種魚的卵巢,牠是鱈魚科魚類,生長於北海道周邊朝鮮半島東岸,阿拉斯加,俄羅斯海域等地區。 「明太子」是將助宗鱈的魚卵用鹽巴醃漬過後,再放入醬油、高湯、料酒和辣椒粉等多種調味料中浸泡而成。因為保留了卵巢薄膜,外觀呈現紅色長條狀,表面也會沾有紅辣椒粉。「子」在日文中指的就是「卵」,而「明太」的發音(Mentai)在朝鮮語中即是「助宗鱈」(Myung Tae),傳到日本後就一直沿用。
(2) 烏魚子是一種雌性已孕的鯔魚(Mugil cephalus)(又稱烏魚)的卵巢及魚卵,是鹽漬後乾燥的水產加工食品。烏魚分布於全球溫、熱帶海域,主要棲息環境為沿岸沙泥底水域。烏魚子盛產於台灣,是因每年冬至過後,日本九州及中國大陸沿海的烏魚會洄遊南下產卵,經過台灣海峽,從彰化縣鹿港鎮附近靠近台灣沿岸,一直沿著海岸線南下到屏東南方外海交配後折返北方。烏魚貼近台灣沿岸期間,其卵巢正值交配前最成熟階段,所以台灣產的烏魚子特別肥大。每當烏魚一來,為漁民帶來豐厚的收入,因此烏魚有海中「烏金」之稱。日本人對烏魚子更視為海中珍饈,稱其為“唐墨(からすみ)KARASUMI”,是因為烏魚子壓製外型如高貴的松煙墨。
尾鰭的形狀與游泳速率有密切關係。
尾鰭有推進和舵的作用,大多數是上、下對稱地分成兩葉。
- 剪刀型:速度快。快速游泳且作長距離洄游的魚類,尾鰭多呈新月形或雙邊形,且尾柄細而有力。
- 三角形:介於中間
- 圓弧型:阻力大。游泳慢的魚類,尾鰭則多為圓形或截形。
猜猜看圖片中的尾鰭哪一種魚的呢? (資料來源:海生館)
a.蝶魚 b.鯊魚 c.飛魚 d.旗魚
Ans. 叉型是旗魚,下歪尾是飛魚,半圆形是蝶魚,上歪尾是鯊魚
從魚的外觀來看看魚的生活型態。
魚類形狀方面有五大基本型
- 紡錘形: 游泳速度快,多為大洋性巡游魚類,如鮪、鰹等。
- 側扁形: 兩側扁平者,身體靈巧,衝刺力快,生活於礁區的魚類屬此類,如蝶魚、隆頭魚、雀鯛等。
- 縱扁型: 體背扁平,游泳能力弱,一般多為底棲生活的擬態高手,平常停棲於沙地上,如比目魚、魟、 牛尾魚。
- 鰻型或長桿狀: 常棲息於洞穴中,海鰻的鯙科魚類是代表。
- 魨型: 游泳力極差,大多靠特殊的構造來保護自己,如刺河魨或箱魨。另外,海馬及海龍全身為骨質外殼,蝦魚及剃刀魚只剩下薄薄的葉片狀身軀, 更是獨特。
*** 由魚的牙齒來看區別兇狠度
鰹魚、鮪魚: 牙齒不尖,小齒,吞食。
椿魚: 很尖的牙齒,適合撕咬,很兇,是機會主義者。
台灣最具代表的鰆魚-康氏馬加鰆(土魠)。
- 台灣西岸俗名為土魠,到了東岸被稱為「馬加」。
- 盛產於冬、春兩季,土魠的肥美,會從冬天延續到春天產卵前。
- 國內的土魠多用圍網、流刺網捕撈,漁法不永續。
- 棘鰆(石喬)在花蓮宜蘭稱為土魠,是最容易與康氏馬加鰆混淆的魚種。
來認識一下齒鰆。
- 齒鰆體長約100公分,游泳快速,有著鋒利牙齒,喜歡追食鰹魚(俗稱煙仔),有「煙仔虎」的稱號。
- 成長速度極快,不到1年就可繁殖,重金屬汙染風險極低。加上繁殖能力強,資源量相對穩定。
- 主要在台灣東北部海域捕撈,捕撈方式包括定置網、扒網(三腳虎)、一支釣及曳繩釣。
與齒椿外型類似的鰹魚。
- 台灣東部的鯖科洄游性魚類資源豐富,其中以鰹魚為大宗。
- 鰹魚家族多屬於紅肉魚(含血合肉較多,游離組胺酸含量較高)。
- 鰆魚是白肉魚。
吃是感官的學習,是一種記憶- 吃魚4步驟:
- 先洗手(挑魚刺會用到手)。
- 順著魚的結構去分。
- 慢慢吃。
- 不要講話。
鰆魚的捕捉方式-有限度的捕撈,才能有永續魚業。
捕捉鰆魚的方式因魚種而不同:
- 康氏馬加鰆、高麗馬加鰆、中華馬加鰆-流刺網/曳繩釣/延繩釣/定置網
- 齒鰆、日本馬加鰆-曳繩釣/定置網/一支釣/扒網/延繩釣
- 日本馬加鰆-曳繩釣/定置網/定刺網/扒網
--
【延伸閱讀】
【延伸閱讀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共同購買、合作找幸福